• 今天是:
  •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面向三农 > 涉农政策
背景颜色:        
芜湖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2015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的通知
字体[ ]  日期:2015/4/21  编辑:wj  阅读次数:  [ 关 闭 ]
市农〔2014 189 
 
芜湖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
2015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的通知
 
 
各县、区农委(农水局):
为切实抓好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增强防治预见性,实现小麦、油菜丰产丰收目标,根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印发20142015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的通知》(皖农办植〔20147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芜湖市20142015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14928
       
抄送:省农委、省植保总站。
芜湖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4928日印发


芜湖市20142015年度
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
 
一、病虫发生趋势
根据综合分析预测:2015年我市小麦病虫总体偏重发生,其中小麦蚜虫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中等至偏重发生,赤霉病有偏重流行的可能,锈病(叶锈病、条锈病)中等发生;油菜菌核病总体中等发生,感病品种偏重发生。预计全市小麦、油菜主要病虫发生总面积分别约为100万亩次、70万亩次。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强化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以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防治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益,切实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15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需防面积约为180万亩次,其中小麦纹枯病40万亩次,小麦白粉病、锈病10万亩次,小麦赤霉病80万亩次,穗期蚜虫50万亩次。油菜病虫需防面积约为90万亩次。全年实施小麦、油菜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和15万亩。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控制在4以下,白粉病、锈病病情指数控制在8以下,小麦纹枯病侵茎株率控制在10%以下,穗蚜百穗蚜量控制在500头以下。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下。通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小麦、油菜病虫用药次数亩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保障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强化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害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地防控指挥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机构组织防治为主;跨区域重大病虫害防治,由省指挥协调、市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
(二)加强监测预警。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充实测报力量,建立健全乡镇测报网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履责。认真按照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发布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做到重大病虫可视化预报全覆盖。
(三)突出两病预防。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突发性、流行性强,发生面广,危害大,重在预防。各地要突出抓好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预防,关键时期要广泛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全力开展防治,打好应急防治硬仗。要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新型高效药剂与施药器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不断提升防治技术水平。
(四)加强宣传指导。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五)推进统防统治。要加快推进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落实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健康发展,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
(六)加大经费投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小麦、油菜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七)加强市场监管。要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确保农民用上对路放心农药。
(八)强化督导检查。要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成立防控督导组,对辖区各地及时开展防治工作督导检查。同时,主产区各市要定期开展防治工作互查,促进防控工作深入开展与经验交流。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小麦病虫害
1. 防治技术策略
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科学防控抓关键,病害重在预防,虫害达标防治。
2. 主推技术
1)选用抗(耐)病品种。纹枯病重发区宜种植新麦18、邯6172、烟农5158、连麦2号等品种;赤霉病常发区宜种植宁麦13、镇麦168、扬麦12、扬麦20、镇麦5号、镇麦8号等品种。
2)适期播种,减轻病虫发生。纹枯病重发地区,要求在10月下旬播种,减轻其冬前侵染和为害。
3)大力推行包衣种子、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技术。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常发地区推行种子包衣技术。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4.5,或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2进行种子包衣(可采用种子包衣机进行直接包衣,或采用人工方法进行包衣,即将小麦种子与包衣药剂放在塑料袋内人工翻转、抖动混匀)。
4)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时间和土壤墒情适量播种,推广宽行条播;加强肥水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实施健身栽培,科学选用芸苔素内酯、矮丰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自身抗性。
5)适时做好小麦化控。根据小麦长势,对旺苗田块,在小麦返青期,科学选择生长调节剂,进行喷施。
6)总体防治技术。着力抓好小麦播种期、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和抽穗扬花期3次病虫害总体防治。
3. 主要技术措施
1)小麦纹枯病。以秋播期药剂拌种防治为主。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施药防治,防治指标病株率为10%。亩用有效成分苯甲·丙环唑69、或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4%、蜡质芽孢杆菌16亿个/克)26,或烯唑醇7.5,或井冈霉素10,或丙环唑10。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10天左右再防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开花株率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如亩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2550,或59.7%咪锰·多菌灵4050克(亩用有效成分约多菌灵5.46.75克,咪鲜胺锰盐2025克),或戊唑·咪鲜胺1820,或烯肟·多菌灵1327,或甲基硫菌灵70,或80%多菌灵超微粉100,或多菌灵·三唑酮4060,或戊唑醇·福美双1827,或戊唑·多菌灵2230,或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2%、蜡质芽孢杆菌8亿个/克)26,对水喷雾预防;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7天左右,再喷施防治一次。田间见病初期,漏防田块应用上述药剂适当加大用量,立即进行补治,以减轻病害后期危害损失。
3)小麦白粉病。小麦孕穗期,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有效成分烯唑醇8,或三唑酮10,或丙环唑10,或腈菌唑4、或醚菌酯9,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
4)小麦锈病。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要立即摘除发病叶片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710天再防一次。
5)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300/百株,穗期500/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或啶虫脒2,或吡虫啉4,或氟啶虫胺腈11.5克对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高氯·啶虫脒、氯氟·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
6)总体防治技术。小麦返青后期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苗蚜等其他病虫;小麦抽穗开花期以赤霉病、锈病、穗蚜为主治对象,兼治白粉病、灰飞虱等。
(二)油菜菌核病
1.防治技术策略
以预测预报为依据,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药控为关键,全面实施综合治理技术。
2.主推技术
油菜盛花期适时药控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品种。油菜菌核病重发地区,建议推广种植目前对菌核病抗(耐)病性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如秦优10号、秦优12号、华油杂10号、秦优7号、华协102、皖油19、皖油24、荣华油5号等。
2)做好农业防治
适期播种(育苗)。直播油菜于9251010播种,适时间苗、定苗,培育壮苗。移栽油菜于9月中旬播种,选用大、壮苗,适时移栽。
覆盖稻草。油菜移栽后7天内,株行间均匀覆盖稻草300千克/亩,增温保墒,促进油菜健壮生长,减轻后期菌核病发生程度。
加强田间管理。开好三沟,做到沟沟相通,确保田间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油菜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逆性。
适时摘除病、老、黄叶。油菜盛花期、终花期各摘叶1次,带出田外销毁,降低病菌再侵染机率。
3)规范施药技术。切实把好药剂防治三关,即防治适期与次数、对路药剂和施药技术三个关键环节。
施药适期与防治次数。预测菌核病为偏轻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施药防治1次;对于感病品种或预测为中等至偏重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初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30%)与盛花期(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各施药防治1次;预测为大发生年份分别于油菜盛花初期、盛花期各防治一次,710天后再施药防治一次。
防治药剂与用量。亩用有效成分菌核净4060克或腐霉利37.5或啶酰菌胺1525克或咪鲜胺25

施药技术。机动喷雾器对水30千克、手动喷雾器对水60千克均匀喷雾,油菜全株上下要受药均匀,注意在下午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