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站内搜索:
皖农办植函〔2017〕113号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麦田杂草防控技术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委:
开展麦田杂草防控工作,是提高小麦产量、促进稳粮增收的关键举措和重要保障。今年小麦播期因雨推迟,抓好冬前杂草防控,对于实现壮苗越冬尤为重要。近期,省植保总站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安徽省麦田杂草防控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植保总站。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0月16日
安徽省麦田杂草防控技术意见
一、麦田杂草防控面临新挑战
(一)麦田草害已成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一大滞碍。我省常年种植小麦245万公顷左右,是第一大粮食作物。由于受特殊地理生态条件影响,麦田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分布广、危害重。据调查,全省麦田杂草有20科50多种。麦田杂草一般每平方米100株左右,高的达1500株以上。小麦每年遭受草害220多万公顷,约占种植面积的89.8%,其中较重草害150万公顷,造成小麦损失10-15%;严重草害68.6万公顷,造成小麦损失20-25%。2011-2015年全省因草害年均实际损失小麦约140万吨。
(二)麦田杂草种群组合发生了复杂演替。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产栽培技术以及除草剂的发展变化,麦田杂草的种类和群落也相应发生演变,向着多样、复杂,恶性和难防的草害组合发展。淮北草害区野燕麦、节节麦、雀麦、麦仁珠子、多花黑麦草等杂草发生频次迅速上升。江淮丘陵草害区日本看麦娘、菵草、大巢菜等杂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沿江江南草害区菵草、硬草、碎米荠、稻槎菜等杂草发生危害日趋加重。水旱轮作区和旱旱轮作区猪殃殃、牛繁缕、野老罐草、婆婆纳等杂草,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形成新的杂草群落,成为全省性恶性杂草。
(三)麦田杂草抗药性呈现新发展。由于除草剂连年单一使用和杂草防除技术不到位,导致麦田杂草抗药性快速发展。淮北草害区苯磺隆、双氟磺草胺、2甲4氯等药剂防除猪殃殃、播娘篙、麦家公、荠菜的剂量翻倍增加,防效下降。江淮丘陵草害区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酯、甲基二磺隆等药剂防除看麦娘的效果也逐年下降。沿江江南草害区炔草酯和精恶唑禾草灵等药剂防除日本看麦娘和菵草已形成用量越来越大、防效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二、麦田杂草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围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量控害目标要求,因时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积极推进农业防控、生态生物防控和机械物理防控,有效开展化学防控,着力提高麦田杂草防控技术到位率,把草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范围之内,促进小麦稳产增收、提质增效。
三、麦田杂草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控技术。一是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小麦生产布局,推行小麦—豆类、小麦—蔬菜、小麦—马铃薯等轮作制度,为多样性杂草防控提供更多选择。二是选种汰种。精选麦种,汰除混杂在麦种中的杂草种子。三是加强杂草检疫。防止为害严重的恶性杂草传播蔓延。四是清除田埂、沟边杂草,减少土壤种子库草籽输入量。
(二)生态生物防控技术。合理密植,培育壮苗,科学运筹肥水,提高个体和群体竞争力,抑制杂草生长。秸秆覆盖,减少并推迟杂草发生。示范应用尖翅小卷蛾防治香附子及种植化感作物等控草技术。
(三)机械物理防控技术。充分运用整地、中耕、热力除草等措施降低田间杂草密度,以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或次数,同时在收割机械转场前对其进行清洁,有助于阻滞杂草敏感生物型和抗药性杂草生物型间的基因漂移和种子的传播,延缓抗药性杂草的扩散。
(四)化学防控技术
据系统监测调查,我省麦田杂草一般在小麦播种后7天左右陆续出苗,播后14-30天为冬前第一出苗高峰期,播后70-110天为翌年春季第二出苗高峰期。冬前出苗杂草数量占总量的70-90%。按照农业区域和土壤气候特征, 分为三大草害区,即淮北草害区、江淮丘陵草害区和沿江江南草害区。
1.淮北草害区
(1)麦田杂草分布
麦田杂草优势种群为阔叶杂草类的猪殃殃、播娘蒿、荠菜、宝盖草、大巢菜、麦家公、小蓟、泽漆、婆婆纳、田旋花、米瓦罐、扁蓄、牛繁缕、野老鹳草等,禾本科杂草类的野燕麦、节节麦、雀麦、麦仁珠子、多花黑麦草等。
(2)化学防控技术要点
防除猪殃殃、播娘蒿、荠菜、泽漆等混生阔叶草,于杂草3-5叶期,选用9%双氟·唑草酮悬浮剂(SC)有效成分20-27克/公顷,或12%氯吡·唑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OD)有效成分72-90克/公顷,或75%双氟·苯磺隆WG有效成分33.75-45克/公顷,或20%双氟·氟氯酯OD有效成分15-19.5克/公顷茎叶喷雾。
防除婆婆纳、麦家公、宝盖草、米瓦罐等混生阔叶草,于杂草3-5叶期,选用29.5%苯·唑·氯氟吡可湿粉(WP)有效成分97.35-132.75克/公顷,或8%氯吡·唑·双氟SC有效成分120-168克/公顷,或48%2甲·氯·双氟悬浮剂有效成分360-432克/公顷茎叶喷雾。
防除野燕麦、雀麦、麦仁珠子、多花黑麦草等混生禾草,于杂草2-3叶期,选用24%炔草酯水乳剂(EW)有效成分4.8-79.2克/公顷,或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WG)有效成分0.55-14.06克/公顷,或5%唑啉草酯(EC)有效成分45-60克/公顷,或16%精恶·炔草酯WP有效成分48-57.6克/公顷茎叶喷雾。
防除禾草与阔叶草混生杂草,于杂草2-5叶期,选用18%氯吡·炔草酯SC有效成分108-135克/公顷,或13%氟唑·炔草酯OD有效成分58.5-78克/公顷,或7%双氟·炔草酯OD有效成分52.5-84克/公顷,或60%氟唑·唑草酮WG有效成分36-45克/公顷茎叶喷雾。
(3)注意事项
①麦田除草不推荐使用甲基二磺隆、乙羧氟草醚、乙草胺、异丙隆,安全性差;②炔草酯、唑啉草酯避免与激素类除草剂混用;③唑啉草酯目前唯一可在大麦田使用;④啶磺草胺施用后麦苗有时会出现黄化蹲苗现象,应严格把握用量;⑤唑草酮仅有触杀作用,应在大部分杂草出苗后施用。
2.江淮丘陵草害区
(1)麦田杂草分布
麦田杂草优势种群为禾本科杂草类的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雀舌草、早熟禾、棒头草等,阔叶杂草类等猪殃殃、繁缕、牛繁缕、大巢菜、碎米荠、广布野豌豆、稻槎菜、附地菜、婆婆纳、野老鹳草等。
(2)化学防控技术要点
对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雀舌草等群落禾草,于杂草2-3叶期,选用5%唑啉草酯EC有效成分45-60克/公顷,或40%三甲苯草酮WG有效成分390-480克/公顷,或13%氟唑·炔草酯OD有效成分58.5-78克/公顷,或5%唑啉·炔草酯EC有效成分45-75克/公顷茎叶喷雾。
对猪殃殃、牛繁缕、大巢菜、野老鹳草等群落阔叶草,于杂草3-5叶期,选用20%双氟·氟氯酯OD有效成分15-19.5克/公顷,或16%双氟·氯氟吡SC有效成分72-96克/公顷,或48%2甲·氯·双氟SC有效成分360-432克/公顷,38%氯吡·苯磺隆WP有效成分114-171克/公顷茎叶喷雾。
对禾草与阔叶草群落杂草,于杂草2-5叶期,选用30%苯磺·炔草酯WP有效成分67.5-90克/公顷,或40%炔·唑·氯氟吡WP有效成分90-120克/公顷,或13%双氟·炔草酯OD有效成分58.5-84克/公顷,或37%炔·苄·唑草酮WP有效成分111-166.5克/公顷茎叶喷雾。
(3)注意事项
①提倡冬前施药,压低杂草基数;②冬前施药用低量-中量,春季施药用中量-髙量;③小麦拔节后禁止施药;④应在白天气温高于10℃时施药,不宜在干旱、低温(<5℃)、大风天气施药。
3.沿江江南草害区
(1)麦田杂草分布
麦田杂草优势种群为禾本科杂草类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菵草、早熟禾、雀舌草等,阔叶杂草类的猪殃殃、牛繁缕、大巢菜、碎米荠、蓼、附地菜、婆婆纳、野老鹳草、稻槎菜、空心莲子草等。
(2)化学防控技术要点
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早熟禾为主的种群禾草,于杂草2-3叶期,选用4%啶磺草胺OD有效成分10.1-16.9克/公顷,或16%精恶·炔草酯WP有效成分48-57.6克/公顷,或5%唑啉·炔草酯EC有效成分45-75克/公顷,或13%氟唑·炔草酯OD有效成分58.5-78克/公顷茎叶喷雾。
以猪殃殃、牛繁缕、碎米荠、婆婆纳为主的种群阔叶草,于杂草3-5叶期,选用30%吡氟酰草胺SC有效成分180-270克/公顷,或58%双氟·唑嘧胺SC有效成分7.875-11.8克/公顷,或20%双氟·氟氯酯OD有效成分15-19.5克/公顷,或8%氯吡·唑·双氟SC有效成分120-168克/公顷茎叶喷雾。
以禾草与阔叶草为主的种群杂草,于杂草2-5叶期,选用7%双氟·炔草酯OD有效成分52.5-84克/公顷,或15%苯磺·炔草酯WP有效成分67.5-90克/公顷,或40%炔·唑·氯氟吡WP有效成分90-120克/公顷,或55%噻·恶·苯磺隆WP有效成分82.5-99克/公顷茎叶喷雾。
免耕除草:防除前茬密度高的顽固难治的恶性杂草如菵草、碎米荠、蓼、稻槎菜、空心莲子草等,于播种前1-2天,选用50%草铵膦可溶粒剂(SG)有效成分750-1000克/公顷,或68%草甘膦铵盐SG有效成分1125-2250克/公顷,或36%草铵·草甘膦AS有效成分1080-2160克/公顷喷雾,灭生除草。
封闭除草:防除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萌发的耐抗药性杂草如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猪殃殃、荠菜等,选用33%氟噻·吡酰·呋SC有效成分324-432克/公顷,或50%吡氟酰草胺WG有效成分105-120克/公顷均匀喷雾。
(3)注意事项
①采取二次稀释法配药;②混配施药应在大面积应用前开展验证试验;③喷雾药液量为450-600千克/公顷,不重喷,不漏喷;④应选用扇形喷嘴,使用锥形喷头、双喷头和多喷头易产生药害。⑤封闭除草整地要 “细、透、平、实”;施药时要求土壤墒情好;避免露籽施药;防止秸杆还田导致药草不能接触。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把麦田杂草防控列入粮食绿色增产攻关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小麦病虫草一体化防治和减量控害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植保部门要编制适合本地应用的麦田除草技术规程,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力度,推动麦田除草技术落地见效。
(二)加强麦田草情监测。开展麦田杂草种群区系调查,健全杂草监测体系,掌握杂草区域性分布特点和种群演替规律。开展定期定点系统监测,掌握草害发生动态。开展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监测,掌握草相变化特点,及时制订和调整防除策略和技术,控制恶性杂草危害。
(三)认真抓好示范推广。大力推广水乳剂、微囊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及先进施药技术,减少除草用工,提高除草效率。要建立杂草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田和示范片,集成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除草技术模式,以片促面推广应用。
(四)着力提升防控效果。各地要围绕提升麦田杂草防控技术到位率,积极推行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要加快引进新型麦田除草剂和增效助剂,推行药剂轮换使用,减缓抗药性发生发展。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建立高风险除草剂召回机制,防止药害发生。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普及杂草防控技术,扩大技术覆盖面,提升防控效果。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10月17日印发
打字:侯勤廉 校对:曹明坤 共印1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