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站内搜索:
7月中、下旬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一、发生趋势
1、四(2)代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预计偏轻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在7月18~20日。
依据:⑴灯下峰次较少、诱虫量较低。灯下白背飞虱在7月5日出现一个成虫峰,峰日诱虫量44头,褐飞虱未见。截止7月9日,灯下累计诱虫87头,比近三年同期均值低84.9%。
⑵田间成虫量及卵量偏低。单季稻系统调查,白背飞虱成虫主峰日在7月4日。7月4日单季稻普查:白、褐混合百丛虫量最高200头、平均71.5头,比去年同期低57.2%,比近三年同期均值低26.6%,其中白背飞虱占比99.3%,田间虫态以白背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为主。7月11日查卵:白背飞虱百丛卵量最高2900粒,平均775粒,比近三年同代均值低25.2%;褐飞虱卵未见。
⑶田间天敌数量较多,对其发生不利。据我站7月4日普查,稻田百丛蜘蛛量最高180头,平均81头。较多的稻田蜘蛛等天敌对稻飞虱有明显抑制作用。
(4)气候条件不利,食料条件有利。据省气候中心预测:7月12日出梅后淮河以南地区将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15日后我省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最高气温为35~38℃。气候条件总体对稻飞虱迁入及发生不利。7月中、下旬单季杂交稻处于拔节期至孕穗期,单季粳、糯稻处于分蘖末期至拔节期,食料条件有利稻飞虱取食为害。
2、单季稻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
依据:⑴田间病情:7月11日普查:单季稻田平均病丛率4.75%,病株率0.98%,分别比近三年同期均值低22.1%和18.6%。但近期随着气温上升,田间病情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⑵寄主及气候条件有利:7月中、下旬单季杂交稻处于拔节期至孕穗期,单季晚稻处于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田间密度增大,通风透光性变差,7月中下旬随着气温升高,有利于纹枯病的快速扩展蔓延。
3、二代二化螟:预计,偏轻发生,低龄幼虫转株为害高峰峰在7月下旬后期。
依据:⑴ 一代残留虫量偏低。据我站6月23日调查:一代早稻田残留虫量0-990头/亩,平均339头/亩;6月26~28日调查:一代单季杂交稻田残留虫量0-450头/亩,平均126头/亩。加权平均残留虫量155.5头/亩,比去年同代低25.5%,比近三年均值低28.3%。
(2)发育进度偏迟。6月30日剥查:单季稻田化蛹率仅为8.7%,田间以 3-5龄幼虫为主,据此推算成虫高峰期在7月15~17日,卵孵高峰期在7月20~22日。
(3) 7月中、下旬,单季杂交稻正处于拔节至孕穗期,粳、糯稻处于分蘖末至拔节期,有利蚁螟蛀茎和幼虫转株为害,混栽稻区易造成集中为害。
4、稻纵卷叶螟:轻发生,低龄幼虫高峰期在7月22~25日。
依据:⑴田间蛾峰少、蛾量低。系统赶蛾,前期田间无明显蛾峰日, 7月10日起单晚田间蛾量上升,7月13日出现较明显的蛾峰,峰日平均亩蛾量为173.4头。
(2)田间虫量低。7月3~4日调查:田间百丛活虫量0~10头,平均4.55头,比去年同期低46.9%,比近三年均值代70.1%
(3)食料条件有利、气候条件不利。7月中、下旬单季杂交稻处于拔节至孕穗期,粳、糯稻处于分蘖末至拔节期,长势嫩绿,有利稻纵卷叶螟为害。据省气候中心预测:7月12日出梅后淮河以南地区将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15日后我省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最高气温为35~38℃。气候条件不利稻纵卷叶螟迁入与为害。
二、防治意见:鉴于7月中、下旬水稻主要虫害偏轻发生,建议重点抓好以纹枯病为主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
1、防治时间及对象田:7月23~25日, 主治单季杂交稻及早播单季晚稻纹枯病,兼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
2、防治指标:纹枯病病丛率达20%,稻飞虱百丛有虫1000头,二化螟亩枯鞘团80个, 稻纵卷叶螟百丛低龄幼虫80头。
3、防治方法:根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选择下列药剂,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药后要保持3~5厘米水层5天左右。
⑴防治纹枯病:亩用24%噻呋酰胺30毫升,或12.5%氟环唑40~50毫升,或75%肟菌•戊唑醇10-15克,或30%苯甲•丙环唑30-40毫升。
⑵防治稻飞虱:亩用10%烯啶虫胺60毫升,或25%呋虫胺24克,或25%吡蚜酮24克。
⑶防治稻纵卷叶螟: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或10%四氯虫酰胺40毫升,或10%阿维·氟酰胺30毫升。
⑷防治二化螟:在卵孵始盛期亩用16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在1、2龄幼虫高峰期亩用10%阿维·氟酰胺30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或90%杀虫单8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