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站内搜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面向三农 > 农技知识
背景颜色:        
九月中、下旬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字体[ ]  日期:2017/9/7  编辑:农委  阅读次数:  [ 关 闭 ]

九月中、下旬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一、发生趋势:预计,六(4)代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中等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在9月12~14日;单、双晚稻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六(4)代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低龄幼虫高峰期在9月19-21日;三代二化螟偏轻发生,低龄幼虫转株为害高峰期9月15~17日。稻曲病、稻瘟病在迟单晚和双晚稻感病品种上偏重发生。

    二、预报依据

1、稻飞虱田间成虫量、卵量较高。系统调查六(4)代褐飞虱成虫峰日在8月29日,当日单、双田普查,白、褐混合百丛虫量最高120头、平均51头,褐飞虱占66.8%,其中褐飞虱百丛成虫量最高35头,平均18头,与前三年均值相近。9月5卵峰期查卵:白、褐混合百丛卵量最高2450粒,平均1616粒,与前三年均值相近,其中褐飞虱卵量占83.5%。

2、单、双晚稻纹枯病田间病情上升较快,发病程度较高。系统调查迟单晚、双晚田间病情上升快。9月5日普查:迟单晚和双晚田病丛率最高48%,平均25.8%;病株率最高20.5%,平均10.1%;与近三年均值相近。

3、稻纵卷叶螟田间虫量偏低。8月29日调查:单、双晚田间百丛幼虫量为0-70头,平均19.0头,比去年同代低14.8%,比近三年同代均值低24.8%。系统赶蛾,9月5日田间蛾量开始上升,接合田间幼虫发育进度,预计(4)代稻纵卷叶螟蛾峰期在91315日

4、二化螟二代残留虫量低,发生期偏迟。8月10日调查: 中、单晚稻田二代残虫量0~540头/亩,平均196.0头/亩,比去年同代高18.8%,与偏轻发生的近三年同代均值相近。8月25日剥查,二代化蛹率38.3%,老熟幼虫占29.5%,据此推算出三代成虫高峰期在9月5~7日,发生期比常年迟3-5天。

5、稻曲病、稻瘟病菌源充足,且感病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稻曲病和穗颈瘟近年来在晚稻感病品种上均为中等以上发生,田间菌源广泛。加之我县稻区近年来秸秆还田比例高,有利于田间菌源累积。且我县单晚和双晚稻易感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粳、糯稻品种种植比例大,有利穗颈瘟和稻曲病发生。

6、寄主条件有利,气候条件无明显不利。9月中、下旬迟单晚处于灌浆至成熟期和双晚稻处于孕穗末至抽穗灌浆期,长势嫩绿,有利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和穗期病害的发生。据省气候中心预报:“预计2017年9月降水量沿江江南偏少。月平均气温偏高。”气候条件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二化螟及穗期病害的发生无明显不利。

三、防治意见根据水稻生育期适时预防水稻穗期病害,预防稻曲病掌握在破口抽穗前10-15天、穗颈瘟掌握在破口抽穗前5-7天。其它病虫根据田间发生情况建议分两次防治,并注意实行达标防治

防治指标:稻飞虱百丛有虫1000头以上;二化螟亩枯鞘团80个以上;稻纵卷叶螟百丛低龄幼虫50头以上;纹枯病病丛率20%以上。

第一次防治:9月12~14日,主治单、双晚田稻飞虱和纹枯病、兼治三代二化螟。

第二次防治:9月20~22日,主治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兼治稻飞虱和三代二化螟。

防治方法:根据田间病虫情选择下列药剂配方,机动喷雾器对水30公斤、手动喷雾器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药后要保持3~5厘米水层5天左右,并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施药时要做好防护,注意用药安全

⑴防治纹枯病:亩用24%噻呋酰胺30毫升,或12.5%氟环唑40~50毫升,或75%肟菌•唑醇10-15克,或30%苯甲•丙环唑30-40毫升。

⑵防治稻飞虱:亩用10%烯啶虫胺60毫升,或25%呋虫胺24克,或25%吡蚜酮24克。

⑶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或10%四氯虫酰胺40毫升,或10%阿维•氟酰胺30毫升。

⑷防治稻曲病:亩用30%苯甲•丙环唑30-40毫升,或75%肟菌•戊唑醇10-15克,或43%戊唑醇15毫升,或28%井冈霉素A 50毫升

⑸防治穗瘟:亩用75%三环唑40克,或75%肟菌•戊唑醇10-15克,或40%稻瘟灵1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