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繁昌县教育局官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管理 > 特色创建

“红烛”的爱献给“留守”的你(一)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编辑日期:2017/7/15  作者:繁昌县第五中学 贾火炬  来源:繁昌县教育局  点击次数:
【字体: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使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现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现象特别严重,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在爷辈们的教育下成长,这些爷辈们对孙子们爱之有加,忽视了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必要的道德教育;另外,爷辈们本身的教育水平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他们就给这些未成年农村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日显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三方面内容。

    背 景:2004年国务院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全社会对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道德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2016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这是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次
发布全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希望该政策的发布,能对推进中国儿童保护事业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政府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及时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构建更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建立组织,在县、乡镇分别成立以教育局、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公安等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例会、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定期研究问题,落实工作措施。作为教师我们是关爱留守儿童主力军,更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这项惠及千家万户工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学校对251个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涉及8个行政村及其他,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如下表。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
打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去附近打短工,两三个月后又能回到家中,
即使是不太长的分离,给孩子还是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留守情况如下:

父母在家情况

都不在家

都在家

父母一方在家

所占比例

16

34

50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一般儿童强烈;相当的一部分儿童经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很多留守儿童在性格、非智力因素等的发展上受到了限制;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与别人攀比玩具等。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想念父母、女孩比男孩子干的活更多、女孩子比男孩子自立性更强;年级的留守儿童比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行为表现更好;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比成绩一般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有更大程度的理解。

    二、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交流、教育,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问题有,花钱不知节省、只知道接受关爱不知道去尊敬关爱别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有愧疚感就在金钱上给予补偿,这造成他们乱花钱,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样会是他们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不合理消费的恶习。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和祖辈们的溺爱,是他们养成了不知道感恩的心理和觉得别人爱他是应该的,自己接受也是应该的想法,不知道去回报爱和关爱他人,这滋长了他的自私心态和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至于生活能力较差这是由于祖辈的溺爱和父母的疼爱造成的,大到衣服小到袜子都是由长辈来洗和整理,家务活从不让孩子碰,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把尊老爱幼的品德抛之脑后,由于这一系列的小习惯、小恶习奠定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的形成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恶化。

    概括起来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道德意志薄弱,行为缺少自控心;其二,传统美德缺失,缺乏感恩心;其三,理想信念弱化,缺乏自信心;其四,心理发育不完善,存在逆反心。

    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心理暗示,培养自信

    1.解决的问题:学习较差、缺乏自信。

    有了自信,人才能有行动的动力;有了自信,人才能锲而不舍,克服困难;有了自信,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有了自信,人才能有乐观的态度;自信是影响人一生发展、涉及人一生幸福的重要心理品质。学校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拥有幸福的人生。

    建立自信心,就是让学生在成长中能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表达,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自信心,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相信每个孩子,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为孩子形成自信创设一个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习兴趣下降,而且也会失去自信心,所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势在必行。

    2.理论依据:

    心理学实验(一)——罗森塔尔实验: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作用。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并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果然有了显着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信心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这项实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事实也证明,师德高尚的教师会以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这将成为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支持着学生的进步。

    “差生”问题成为我们教育实践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可能与我们评价的手段单一、方式简单有关。我们往往用学生的几门主要学科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来评价他,如果达不到教育者满意的要求,那么就有可能被戴上“差生”的帽子。其实,我们不能承诺让所有的学生都进好的学校或大学,学校的定位应该是尽可能地提供好的环境、方式,让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有用的人才。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这样,即便是“差生”,也有他的兴趣、爱好、长处,老师要鼓励他,让他的长处得以施展发挥。我们不能仅用考试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应该多几把评价尺子。我认为一位老教育家讲得很对,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如果你肯定了他的长处,所谓扬长避短就是这个道理。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的兴趣。

    3.具体做法:

    新学期第一次数学月考成绩出来后。张老师拿着成绩表进了教室,没有按常规叫数学课粘贴成绩表,而是安排前排的“留守”的涂娟同学,等到下课后用她的透明胶带把成绩表表粘贴到墙上,她欣然答应了。就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对涂娟来说,简直是莫大的幸福:因为第二天,张老师正好与她爷爷相遇,他告诉张老师,昨天晚上,孩子边跳边唱歌回到家的,到了家还在唱,那股高兴劲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我问她今天怎么哪,她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述说了一遍…… 真没有想到,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区区小事,竟令孩子那么欣慰!涂娟一向性格内向,平时安静,作业总是不能独立完成。她爷爷曾多次告诫、训斥,也无济于事。可以说涂娟没什么特殊的能让老师注意的闪光点。但从这件事之后,张老师经常鼓励她上课要踊跃发言,作业一定要认真独立完成。经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这些小毛病已有明显改进……

    4.反思

    在推进“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也许很多老师都有和张老师相同的感触。当别人询问学生情况时,你可能说不出那些一般学生的情况,不像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是我们赏识的对象;对于后进生,为了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老师往往更是倍加关注,用最大努力去赏识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鼓励。但是发现在赏识、关注中,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那些不太起眼的让人省心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与观察,张老师发现这种处于我们视觉盲点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一般有以下特点:成绩一般;行为良好不犯错;性格内向;平时安静。如果让你在脑海中搜寻自己班的学生时,最后几个被你想起来的基本就是处于自己视觉盲点的学生。但这些孩子自身有着很大的潜力,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在他们身上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在班级里,这部分力量的觉醒,将会对优等生构成一种刺激,对后进生形成一种带动,班级的风气也会因此而有较大改善。

    像涂娟这样的孩子,很少给别人告状,也不给老师惹麻烦,即使有时来和老师说些什么,也似乎从没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反应。所以,张老师常认为这样的孩子没什么问题,真希望班里再多几个这样的孩子。谈到这里让张老师又想起另外一件小事:我们班有一名叫强克婷的学生,家访时他妈妈告诉我强克婷回家说:“今天老师对我笑了三次!”我知道微笑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但却没想到竟有学生在意我对他的笑,甚至在心中记着数。这样的学生却处在我视觉的盲点,使我往往忽视了他们向我传达的“请你关注我”的信息。
    为了强迫自己去关注那些让人省心的孩子,张老师把班里每一个孩子的姓名与照片(刚接该班时要求每生交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片给我,目的是在一周内认识所有的学生)及基本信息写在工作笔记本的后面,每天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孩子的情况。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反思一下忽视了哪些孩子,并及时进行补救。(以张老师的教育方法为例,下同,未完待续)

    分享到:
版权所有:繁昌县教育局   皖ICP备05002477号
地址:繁昌县繁阳大道中001号   邮编:241200   电话:(0553)7911070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